唐朝有安西都护府,为大唐帝国管理着广阔的西域。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说家喻户晓。唐朝不仅有安西都护府,还有个安东都护府。
都护府不同于羁縻州,羁縻州由朝廷任命,实际上是当地部落酋长或首领实行自治管理。都护府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由朝廷派驻军队实行“监护”边疆各部族,也有羁縻的性质。汉朝和唐朝在西域设有都护府,东北方向汉朝没有设都护府,但幽州刺史在相当程度上等同于都护府。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和东北地区一个强悍的敌人有关,这就是高句丽。
(资料图)
在隋朝和唐朝前期,高句丽堪称是头号大敌。高句丽最强盛时,疆域约有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中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这三大牛人都拿高句丽没什么办法。隋炀帝亲征高句丽还引发了国内的反隋斗争,还记得那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吗?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也是无功而返。
很多人嘲笑唐高宗李治怕老婆,李治其实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堪称一流。只不过老爹和老婆的名气太大了,李治的风头被盖了下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名将李勣(徐茂公原型)、薛仁贵等人讨伐高句丽时连战连捷,最终以攻克高句丽国都平壤为标志,高句丽被中原王朝征服,(高句丽和朝鲜半岛后来的高丽没有关系),东北大定。随后,唐高宗在原高句丽国区域设置了安东都护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平原面积巨大,适耕地非常多,唐朝为何不在高句丽区域设立郡县直接管理呢?咱们所说的东北平原,在辽宁省的部分多集中在辽宁西部,约以沈阳-辽阳为界,东部多是山区,朝鲜半岛更是如此。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朝廷对山区的管理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中原人也没有动力去高句丽区域生活。中原的耕地和水源已足够养活唐朝的四千多万人,谁愿意去“苦寒之地”?
对唐朝来说,高句丽区域的价值更多的是军事上的,确保唐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不能再让东北地区出现类似高句丽这样的强硬王国,更符合唐朝的利益。明朝对辽东的管理,和唐朝对高句丽区域的管理差不多,以军事为主,民政事务较少。
唐朝的安东都护府,治所放在了高句丽故都平壤。之所以放在平壤,有一种说法是冲着新罗去的。新罗位于朝鲜半岛南部,虽然臣服于唐朝,但谁能保证新罗不会成为第二个高句丽?新罗联合唐朝消灭百济时,就没少扩大地盘,“其(地)界益大,西至于(黄)海。”安东都护府的北边是靺鞨诸部,还处在较为落后的渔猎时代,不像新罗已发展成相对完备的封建国家。
图-平壤
如果站在高句丽的立场上,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就是为了镇压高句丽,不让其死灰复燃的。唐朝为了防止高句丽人反抗,在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将高句丽三万八千多户的贵族富人迁到中原的江淮之地,防止他们在安东作乱。剩下的高句丽人虽然人数不少,已无财力和朝廷对抗。
即便如此,安东都护府刚建立时,依然爆发了大规模的高句丽复国运动。时间是公元670年,吐蕃和唐朝发生大战之时。高宗时期的唐朝,内政虽然有些混乱,武则天没少浑水摸鱼,但唐朝的国势依然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况下,高句丽的复国运动根本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很快就被唐朝东州道行军总管高侃给弹压下去了。
只是呢,这一战把平壤打烂了,平壤是很难再成为治所了。唐朝那么强大,修建一座城池很难吗?没办法,吐蕃在西线牵扯了唐朝太多精力,唐朝不得不在西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东北方向没有吐蕃这样的强敌,新罗实力较弱,所以重建平壤对唐朝来说并不是很迫切。
在这个基础上,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唐朝把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向北迁到了辽阳。辽阳位于东北平原的边缘,地势较为平缓,从中原向辽阳运送物资也较为方便。虽然之后又把安东都护府治所北上迁到了今抚顺附近的高尔山山城,但依然是东北平原的边缘,比平壤复杂的地势好多了。
安东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大都护,下面还有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唐朝的第一任安东大都护是魏哲,魏哲死后,由薛仁贵接任,然后由薛仁贵打压了分散、小规模的高句丽叛乱。包括大都护在内的都护府各级官员,多由中原来的唐人担任。
由于唐朝的战略重心不在东北,安东都护府的战略重要性略有下降,从武则天开始,安东大都护就由幽州都督兼任,后改为平卢节度使兼任。而在安东都护府控制下的各羁縻州官员,出于稳定因素的考虑,自676年之后,原由汉人担任的职务改任高句丽人。
图-安史之乱
随着唐朝对东北战略的调整,安东都护府的治理在玄宗初年(公元714年)又向西迁到了平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安史之乱爆发后,盛唐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东北地区的契丹和奚人趁机反叛,新罗不断北侵,同时又在吉林东部地区崛起了一个渤海国。唐朝所设的安东都护府名存实亡,最终在肃宗上元年(公元761年)撤销。
安东都护府是没有了,但安东这个地名并没有完全消失。咱们都知道辽宁省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隔着鸭绿江相望,丹东在清末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就称为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