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实习生易芯如 广州报道
“有人知道图片中的海洋生物是什么吗?”
(相关资料图)
“是蓝眼泪!”
日前,在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的“亲近海洋生物,共筑蓝色梦想”亲子科普活动现场,科普讲师、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符菁向现场小朋友们提问,令她惊喜的是,有小朋友迅速说出了正确答案。
即将到来的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暨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指导、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正佳极地海洋世界承办的“亲近海洋生物,共筑蓝色梦想”亲子科普活动在广州正佳极地海洋世界举行,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和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为活动提供了支持。
据了解,主办方在本次活动前征集了50组亲子家庭参与,通过设计海洋科普小课堂、海洋生态瓶DIY、漫游海洋世界等趣味互动环节,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一次亲近极地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态知识的机会。
海洋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海洋生态服务的稳定性及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州市出台多个文件对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描绘了细致的路线图。《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广州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网络体系。此后发布的《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2-2024年)》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包括加强物种保护、抓好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冷门知识正在变“热”
担任此次科普活动讲师的王符菁,多年从事浮游动物生态学、珊瑚礁大型底栖藻类分类鉴定和生态研究、海藻场生态研究,同时还积累了近4年的海洋知识科普工作经验。一直以来,她的主要科普对象是小学生群体,还有少部分初中和高中生。由于珊瑚礁十分脆弱,且对生态环境极其重要,所以王符菁往年的科普内容以珊瑚礁等常见海洋生物为主。而在此次科普活动上,她决定来一次创新,以《显微镜下的神奇生物》为主题,向参与活动的家长和青少年儿童介绍了浮游生物这一类较为“冷门”的海洋生物类群。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王符菁高工科普海洋浮游生物知识。梁远浩/摄)
王符菁表示,海洋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为此,她在现场呼吁大家,关注并重视海洋浮游生物。
王符菁的第一个海洋科普知识是“蓝眼泪”(海萤,一种海洋浮游生物)的成因。考虑到浮游生物概念对小学生来说不算是非常大众化的知识,再加上参加此次科普活动的少年儿童以小学生为主,最小的甚至刚上幼儿园,所以一开场,王符菁向现场小朋友提问时,并没有预料到有人能够迅速回答正确。“有的小朋友甚至知道‘蓝眼泪’成因之一是夜光藻。”王符菁感到很惊喜,并表示广州地区许多的孩子知识面很广,海洋知识科普的受众也得以越来越向更低龄靠近。在以往的科普活动中,甚至有初中生能提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都非常专业的问题。原本冷门的海洋生物知识,正在变“热”。
“我认为这和家庭教育脱不开关系。”谈到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时,王符菁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道。同时,现在小朋友们了解海洋知识的途径很多,比如海洋宣传纪录片等,“公众的海洋知识水平、海洋保护意识都有所提高”。
参加此次亲子科普活动的钟女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小班,要理解这次科普的海洋知识对她还有一定难度。不过,她在DIY海洋生态瓶的时候很开心。我平时也会通过绘本等方式,给她科普海洋知识。”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合作
2022年,广州印发《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提升海洋治理效能作为发展目标之一,要求增建3个海洋科普与意识教育基地。同时,为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主导产业,规划提出要融合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具体包括建设广州海事博物馆等海洋公共文化设施,依托海洋创新平台、海洋实验室、海洋观测站点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海洋科普与教育场所,强化海洋文化传播。
为了提高广州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王符菁建议着重提升公众对非常见海洋生态系统、稀有海洋生物种类的关注。非常见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的盐沼,可以防浪护堤、保护海岸线。它和海草床、红树林一样,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因而成为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
然而,王符菁认为普通公众对“碳汇”等概念较为陌生,对这类生态政策的大众教育也有待加强。规划也提到要将生态优先作为工作原则之一,“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促进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应用,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在推进广州海洋科普事业的具体方式上,王符菁建议道:“要增加海洋科普基地,加强与研究所、高校、海洋单位等多方的科普合作,对公众开放、进行互动,让更多人了解海洋这一个看似‘小众’的科学。”